时光荏苒,白驹过隙。母校已经走过了47年的发展历程。
47年风雨沧桑,有多少的奋斗被历史铭记;47年的春华秋实,有多少的汗水定格在瞬间。
透过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,让我们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陈楚故地,巍巍学府。教育报国,初心弥固。
为回应豫东地区对人才的渴求,对于师范教育的期待,1973年,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周口地区师资培训学校低调面世,开启了星辰大海的征程。
1974年,学校改称周口师范学校。
1975年,学校首届艺术专业的学生头顶秋日的暖阳,脚踏泥土的芳香,怀揣憧憬与梦想,来到学校。
这张首届艺术专业毕业照拍摄的时间是1977年8月份,是1975年入校的学校首届艺术专业(包含美术和音乐专业)两年制中专班的毕业生合照。
照片上共有24位同学。同学们衣着朴素,女同学都扎辫子。
照片背景是学校当年唯一的一栋教学楼,根据校史记载,这栋教学楼73年始建。这栋教学楼整体三层,中间四层,长100多米,是当时周口市区最长的楼。照片中,同学们背后的绿化树是桐树。校园地面也没有硬化。
不仅教学楼如此,因为时代原因,学校基础条件极其艰苦。据这届同学的班主任王海莲老师(第一排左起第三位)回忆,当时学校为数不多的教职工,除了教学之外,都还承担着一项任务:采购物资。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,物资采购非常困难,就连盖楼所需的砖头都需要专门采购。
王海莲老师说,当年她和邹文生老师一起去上海,找政策、托门路。手风琴、钢丝床能买到的都买。最大的收获就是一部钢琴。但是要筹办音乐专业,这仅有的一部钢琴是远远不够的,又找到教育局长要了两部钢琴。就这三部钢琴,成了艺术专业的重要教学设备。
一排右起第二位为原美术系主任赵云海老师。他告诉我们,音乐美术专业开办于一九七五年,当时音乐美术各有两位教师。校长张慎义很重视,专门派邵淑丽和他去上海、南京、洛阳等地购买教学用品,包括脚踏风琴、画板、水粉画颜料、石膏教具等。由于还处于文革后期,各种教材无处购买,老师们就参考他们上学时的教材自己编写。
由于75年遭遇洪水,首届艺术专业的学生10月份才开学。他们在校第一年音乐美术课程都学,第二年分音乐班和美术班各13人。这些同学们大多都是出生在五十年代,少数出生在四十年代。
许东方老师(一排左起第二位),看着这张照片上的同学,陷入了深深的怀念。他告诉我们,这一班学生,共有26人。第一年的时候,班主任是王海莲老师,第二年的时候,班主任变为他自己。虽然学生在学校只有两年时间,但是和老师们朝夕相处,感情非常深厚。坚苦的年代,才有患难的真情,他告诉我们:
“当时生活很困难。课余的时候,艺术科的老师们就带着学生做相框。学校有个木工师傅,教给我们大致咋做。晚上,我就和学生一起加工,经常到深夜。卖了以后,钱就交给艺术科,做日常经费。”
照片第一排为当时学校主要负责人以及学校艺术科老师。右起第三位是我校原音乐系主任邵淑丽老师。邵老师告诉我们,1975年她从河南大学毕业,按照当时政策全部要回到周口工作。他们这批毕业生来到周口时,要再次分配工作。
“当时的地委书记为了加强学校师资,特地安排十位河南大学的毕业生来到学校工作,除了我之外,还有于祥杰、周福川、梁传理、赵云海…当时学校负责的靳庆祥老师,用自行车带着我,就来到了学校。学校大门还是木栅栏门”
此时学校的艺术教育草创未就,1975创办艺术科时只有四名教师(邵淑丽、王海莲、赵云海、梁传理)。邵淑丽等几位老师就把自己上大学时学到的知识油印成讲义,教给学生。声乐、试唱、乐理,老师们也不分具体的教学科目,能教的都交给学生。邵老师告诉我们,当时和学生年龄差不多,和学生同吃同住,和学生感情都很好,熟悉每一个学生。他记得2017年的时候这届学生聚会,邀请她参加,但是只来了15个人。
2017年,邵淑丽老师与部分同学合影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就是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,学校的艺术学科播种、发芽、茁壮成长,学校成为河南省较早开展艺术教育的学校之一。采访完这一期,久久不能忘怀的,是王海莲老师告诉我的一件小事:
有个学生,吃饭前一手抓两个馒头。我问他,一会儿吃饭你不吃了?旁边有一个学生替他回答说,老师你不知道,两个馒头对他来说,就是一个老虎吃了一个蚂蚱。后来到宿舍一了解,这个学生吃不饱饭,从家里带了好多干粮。
在回放这段录音的时候,我想大家和我一样,是笑着笑着就会流出眼泪的。
唯其艰难,知其勇毅,正是靠着这种精神,我们的路,才越走越宽:
1982年,学校改制后艺术专业更名为艺术科。
1985年,经学校党委批准,组建艺术科党支部。
1987年至1990年,艺术科正式分为音乐专业,美术专业。
1989年,艺术科改名为艺术系,仍然设音乐和美术两个专业。
1993年6月,艺术系正式分为音乐系和美术系,同时各建立党支部。
2013年1月,美术系更名为美术学院。
2015年,美术学院划分为美术学院和设计学院。
另:欢迎广大校友提供能够反映学校发展的老照片、老文件、老物件。
联系人:杨文森,电话:13525758705(66017)
刘吉杰,电话:15039908909(66677)
(策划/周效章 责编/杨文森、刘吉杰 图片翻拍于校档案室)